李林洲 :手擀捞面(小小说)
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,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、腾讯快报、凤凰新闻、网易新闻、360图书馆、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,被多渠道传播。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、百家号、搜狐新闻、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。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(编辑微信:dahewenxue2020)。大河文学投稿邮箱:dahewenxue@126.com
图片
北方人爱面食,梁满仓尤爱面食中的手擀捞面。
早年,梁满仓大学毕业,本可以留在南方工作,因为不习惯那里的饮食,惦记豫州老家香喷喷的手擀捞面,留恋筋道丝滑的妈妈的味道,最终在一片挽留惋惜声中“打道回府”。
开始他在镇里上班,离农村老家五六公里,属于“跑趟生”,几乎天天可以吃到母亲的手擀捞面。
母亲的手擀捞面好啊,吃不着心里痒痒,想一想口舌生津。
首先是面好。面粉是自家小麦石磨的,提前个把小时温水和面,盖上湿笼布醒面,用柳木案板、枣木擀杖擀面。先将面团大致擀开成饼,然后缠在擀杖上,有节奏地轻轻按压向前滚动,三五次之后摊开面饼,撒上面扑(防粘连的干面粉),换个角度再缠再擀,循环往复,直到把一块面团面饼擀成厚薄均匀、又大又圆的面皮,最后折叠起来切成或宽或细的面条,糯糯的、筋筋的一溜摆开,单等开水下锅。
面好,浇头也好。浇头又称浇卤、面卤,即拌面的菜肴,有番茄鸡蛋、萝卜肉丁、白菜豆腐等多种多样。最常吃的是炸酱。先把肉丁、萝卜丁炒熟出锅,净锅后加少许油加热,倒入适量面酱翻炒出香味,然后倒入开水以及炒熟出锅的肉丁、萝卜丁,再勾上粉芡即可。还有一种捞面叫鸡蛋黄瓜蒜辣捞面,浇头是炒鸡蛋、黄瓜丝、香醋蒜汁,吃起来清爽利口、杀菌排毒,是满仓夏秋季的饮食“主打”。
母亲手擀捞面的醇香味道里,还有一种特殊的“佐料”,那是眷眷的母爱。母亲三十守寡,独自把满仓拉扯成人,满仓是她的全部和希望。能够天天看到孩子,能够让孩子天天吃上自己的手擀捞面,就是她最大的祈愿和欣慰。即便再苦穷再熬煎再恓惶的日子,满仓过生日也少不了一碗手擀捞面的祝贺,在学堂受表彰得红花自然也少不了一碗手擀捞面的犒赏。
母亲把满仓的味蕾养刁了、惯坏了,以至于后来满仓吃过天南地北许多地方的面食,也吃过盘盘碟碟的大鱼大肉、山珍海味,似乎都没有母亲的手擀捞面好吃,简洁、实惠、营养、舒坦、耐饥。他不喜欢应酬,也不喜欢铺张,情愿一天三顿手擀捞面果腹,如果哪一天不吃手擀捞面,好像没法填饱肚子似的。吃完面,再喝碗汤,所谓“原汤化原食”,美气得很哩!
母亲渐渐老了,满仓就抽空学着和面、擀面,炒制浇头,不过总觉得差点意思。后来,妻子接过了母亲的接力棒。妻子是满仓的同乡同学,也是农家出身,有擀面基础,经过母亲的点拨点化,技艺突飞猛进,也有了母亲的味道。妻子爱丈夫,“抓住男人的心,先抓住男人的胃”嘛。她愿意天天做给丈夫吃,做给孩子吃,做给婆婆吃,做给全家吃。
当然,煮面的时候要注意火候。有几次,妻子大意麻痹,面溢锅了。满仓笑话她“老马失蹄”,以后再当妻子说你尝尝面条熟不熟时,丈夫便开玩笑说,溢几次了?溢三次就好了。
又说,你溢锅不少了呀,十次二十次该有吧!得看看医生,莫不是患了老年痴呆?
妻子说,是有十次二十次了,可平均到十年二十年的漫长岁月,简直微乎其微呢!
又说,你煮面试试,能不叫溢锅?
好,试试就试试!满仓不服那个气。
结果,满仓站在灶前紧盯慢看,凉水添少了,火苗开大了,盖子掀迟了,思想开差了,总之稍不留神,也给溢锅了好几次。
咋样?多干多出错,少干少出错,不干不出错吧!妻子说。
满仓歉意地点点头,笑了。
不久,豫州市出台了《关于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若干意见》和《关于严禁违规吃喝鼓励回家吃饭的若干意见》。
推动这些政策制定、落实的,正是豫州市委书记梁满仓。
图片
作者简介
图片
李林洲,河南济源邵原镇人,原济源广播电视台台长、济源日报副总编。精研汉语言文学,长为诗词歌赋,尤善中国历史文化。现任邵州文化研究会副会长、《邵州古今》编委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